网易体育直播

海安县三大农业片区控制性详规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2 累计次数: 字体:[ ]

近年来

,海安县委、县政府按照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大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的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按照县域产业结构和生态空间结构,海安农业规划为沿海绿色旅游农业片区、里下河生态农业片区、西南特色农业片区三大片区。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我县农业产业优势,积极适应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需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三大”农业片区建设,充分整合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努力将我县的“三大”农业片区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市场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生态环保、人民满意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总体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原则。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充分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污染治理,促进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坚持产业化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要素和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优先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按产业链实施项目,按产业化经营项目,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四)坚持宏观调控原则。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营造有利于发挥新优势、壮大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体目标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三大片区为主阵地,大力提升优质高效粮食产业工程、精品蚕业示范工程、畜禽标准化养殖工程、渔业经济发展工程、设施园艺基地建设工程等农业产业 “五大工程”。

具体规划

一、沿海绿色旅游农业片区

该片区位于我县东部,濒临南黄海,南邻洋口港,以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为核心区域,涉及老坝港、角斜、李堡、大公等镇,耕地面积28.995万亩。片区内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优美,农产品地区特色鲜明,海洋风情、田园景观和农家风俗各具特色。其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一是海洋经济。重点发展近海滩涂养殖和海洋食品深加工,形成紫菜、海洋鱼类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区。二是设施园艺。重点发展设施栽培蔬菜,建成6万亩的沿海中高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三是观光农业。重点建设黄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农业休闲旅游景点,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农业旅游景区。

(一)基本思路

为使片区真正发展成为集特色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绿色旅游片区,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绿色旅游农业片区的发展要立足农业本身,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是片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对区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要以绿色与环保为主题,树立绿色形象。范公遗迹、李渔旧事、七战七捷、角斜红旗民兵团等文化潜力巨大,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整体形象。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旅游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片区发展应做到以人为本,以旅游者为本、以农民为本,充分体现绿色旅游片区的人性化与和谐主题。绿色旅游农业片区的发展是对区内传统农业的“二次开发”,也是对传统旅游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有利于农业借助旅游业完成自身产业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二)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绿色旅游农业片区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三大功能区,即休闲度假的滨海旅游区、紫菜集中加工区、高效生态的观光农业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利用片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沿海滩涂资源,通过农业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布局,不断发展壮大水产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旅游要素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农业生态旅游特色,促进一三产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以建设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为重点,向西辐射带动角斜、李堡、大公等镇,优先发展优质高效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现代服务业(包括农业休闲观光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将沿海绿色旅游片区建成苏中地区重要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增长点,拓展苏台农业合作深度和广度的关键通道,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平台。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片区产业比重、产业结构较“十一五”期间得到重大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以上;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以及旅游业在三次产业中分别占有较大比重,其中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50%以上、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片区内分别形成明显的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区域、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域和生态旅游服务区。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技术装备现代化、规模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旅游产品极大丰富,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高。旅游业成为地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2011~2015年间,年均游客接待量增长20%,年均实现旅游收入增长20%。

(三)片区规划

1.旅游项目规划

片区旅游开发将围绕红色与绿色两条主线,突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和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的绿色旅游。

红色旅游:要抓住当前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强化机遇意识、项目意识,对境内的红色遗迹点进行组合,拓宽角斜红旗民兵团史迹陈列红色旅游景区(点)修缮、完善工作,争取红色旅游项目得到国家网易体育直播的支持。

绿色旅游:以建设滨海旅游区为核心,“黄海渔滩,休闲港湾”的定位,以滨海渔业为特色,整合各种海滨资源(滩涂、渔港、海堤、渔村),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景区。围绕温泉休闲、养殖观赏、出海探奇、品尝本港海鲜、渔民生活体验等,重点开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科学考察和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

(1)中洋湿地庄园项目

中洋湿地庄园规划建于海安临港项目区内,距海安县城45公里。规划总面积235.4公顷。项目由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中洋集团组织实施。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科技渔业养殖版块”综合运用现状杨树林地块,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建设科研中心、长江珍稀鱼类繁殖中心。“国保级鱼类养殖区”养殖胭脂鱼、中华鲟、扬子鳄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长江珍稀鱼类养殖观赏区”主要养殖河豚、鲥鱼,形成相应的鱼类观赏区。2011~2015年期间,进一步完善景点规划,实施滨水景观、温泉岛及生态岛屿等项目,增加庄园的休闲度假功能,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2015~2020年期间,全面启动高尔夫球场、别墅等项目。

(2)临港区休闲度假区项目

项目规划建于老坝港北凌老闸外围垦滩涂,北侧为盐城东台市、南侧为如东县、东侧为黄海滩涂。总规划用地约13.3平方公里(约2万亩)。规划远景发展用地范围项目区向东西两侧拓展,东侧方凌垦区(海安段)规划用地13.3万亩(约2万亩)。要将项目区开发成生态可持续的海滨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和种养特色园区。分别构筑以2000亩淡水湖景和8000亩海湖为核心的旅游度假产业园。拟建设游艇产业园,拟通过独资或合资形式投入资金3亿元人民币,建成集游艇制造、销售和海上运动与休闲于一体的游艇产业园(俱乐部),创建旅游消费的制高点。

(3)国防园项目

进一步发挥角斜红旗民兵团品牌效应,建设国防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项目占地25亩,计划投资1000多万元。主要内容:民兵训练基地、武器库、红外线射击项目等。项目集教育培训、餐饮住宿为一体,努力发展成为全市民兵训练中心、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

2.产业规划

(1)沿海滩涂围垦开发项目规划

围垦范围西起我县1984年围垦的北凌垦区新海堤,北起海安与东台陆域交界处的“20号界桩”,沿“安台线”向东北方向延伸5.22公里(市政府通政发2006年86号文已确定的海陆分界线),折向南至北凌新闸,匡围面积约3万亩。滩涂围垦开发利用应坚持“五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特色性”、“创造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争取将新围垦区建设成海安县沿海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江苏沿海实施“海上苏东”战略的滩头阵地,海安经济发展的“新名片”、上海都市圈的“休闲农场”、“海上苏东”建设的“样板”。具体建议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度假、特色养殖、有机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沿海生态防护林等。

(2)片区新农村建设规划

片区将扎实推进小城镇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展现片区农村的新风貌。规划中的沿海滩涂风力发电项目,风车、别墅、海堤等元素凸现了沿海片区的鲜明特色。重新开展城区规划与开发,重点完善各类功能服务区,统一别墅风格,统一房屋色调,准确诠释沿海地区的居住文化。规划建设海滨欧洲风情别墅区,建设集住宿、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高档商务会所,力求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人与环境的亲和、渔家特色与异域风情的融合。

(3)苏台农业园项目规划

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规划总面积7000公顷,包括老坝港镇、北凌垦区和新围垦区,目标建设“一城、一区、一港、一带”,即中国南黄海紫菜城、精致农业生产示范展示区、国家级中心渔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并以此为载体,构筑两岸农业科技和信息交流、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引进消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创新三大平台。通过产学研科技新成果转化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试验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台湾农企和农民的创业基地、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打造“融有台湾特色、彰显海安地方特点、体现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综合、产业集聚的现代高效产业园区。

一是精致农业生产示范展示区。精致农业展示和标准化规模设施农业生产规划面积500亩,兴建智能化温室,引进高档花卉、高档水果等台湾和其他地区优良品种,展示精致农业理念,示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规划面积3000亩,示范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花卉、室内盆栽、蔬菜等。

二是中国南黄海紫菜城项目。紫菜及水产养殖规划面积1500亩,为规划区紫菜苗种繁育、特种水产养殖等提供海水资源。在区域内养殖紫菜和螃蟹、对虾等。海产品加工规划面积2000亩,建造水产品冷库、加工厂、紫菜加工基地等。提高现有海产品冷库冷藏、保鲜、加工的能力;精深加工产品除满足再生产需要和国内市场需求外,将大部分用于出口。

三是国家级中心渔港项目。中心渔港项目规划面积2000亩,开发现代化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渔港及其附属设施包括码头、港池、物流中心、仓储、渔民娱乐中心、给养中心等。附近建设集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人文风情区。建设江鲜、河鲜、海鲜一条街,开发海鲜旅游食品。

(4)设施栽培项目区规划

沿海绿色旅游农业片区设施栽培项目区规划定位于角斜、李堡、大公以及城东镇农业园。目前种植的蔬菜品种主要有马铃薯、冬瓜、丝瓜、韭菜、韭黄等,种植方式主要是露地种植和保护地种植两种。发展方向是蔬菜设施栽培和特色蔬菜品种观光。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大蔬菜设施栽培规模,到2015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年产蔬菜10万吨以上,分别形成马铃薯、冬瓜、西瓜、丝瓜、韭菜、韭黄等八大特色区域,形成白色、红色、绿色与紫色交织的田园风光秀美壮观。李堡镇、大公镇重点发展生产型设施农业,角斜镇与城东镇在发展生产型设施农业的同时要更加突出观光农业的发展。在紧靠角斜民兵训练基地建设连片观赏蔬菜区,以发展观叶类、观果类、菜果两用类蔬果为主,力求将设施栽培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发展集生产、观光、采摘、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模式。城东镇要以万顷良田建设为契机,建成5000亩的设施农业园区,重点建设以花卉欣赏、鲜果采摘、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主题的2000亩的农耕园。

(5)农产品加工物流区项目规划

农产品加工物流区规划落户在城东镇,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致力于发展农业生物科技、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深加工、精加工、食品冷冻储藏、农产品仓储物流等农业经济。把园区建成江苏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区。重点建设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和冷链物流服务开发建设项目。

①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拟在城东镇建设一个以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快速物流配送和安全网络环境为基础的畜产品物流中心,必要时适时建设B2B、B2C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与电子商务有直接交易的会员养殖户1000户,年交易量达到生猪20万头、家禽1000万羽、禽蛋10万吨,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

②冷链物流服务开发建设项目。以城东镇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项目,使得水果、蔬菜、鱼肉、禽蛋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购、加工、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防止农产品变质和污染。在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冷链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大力发展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积极构建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二、里下河生态农业片区

该片区地处我县北部,东接通榆河,南倚通扬运河,西与姜堰接壤,北与东台毗邻,辖括墩头镇、白甸镇全部、南莫镇大部及大公镇西北片,耕地面积26.46万亩。片区内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沟、塘、闸星罗棋布,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苏中重要的粮棉生产和淡水养殖基地。其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一是优质稻米。加快优质稻米品种和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建成3个万亩“绿色”稻米基地、10个千亩“有机米”生产基地。二是精品蚕茧。大力发展生态蚕业,扩大连片种植,建成2个万亩精品蚕业示范基地。三是特种水产。突出渔业品种更换,大力推进生态养殖技术生产模式,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

(一)基本思路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生态经济的转换,促进城市、乡村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基础。在发展农村经济目标方面,达到农村经济结构科学,产业发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生态环境目标方面,通过环境治理和保护,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在农业生产方面,达到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省列各项指标,把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水乡。

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物质和科技投入,着力进行生态农业示范总结与全面推广工作,在各项指标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长效管理,完善制度,并使95%的村能达到生态农业示范村的标准。围绕高标准的生态农业建设,并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逐步达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将海安县里下河的经济发展导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软硬结合、开发保护、生态经济、品牌战略”是里下河生态农业规划的主要原则。

(二)发展目标

根据《海安生态县建设规划》,坚持生态立县,融入上海大都市经济圈,打造里下河名片的要求,充分发挥里下河地区河道密集、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等资源优势,以特色淡水养殖为基地,发展四大家鱼及特种水产种苗繁育---河沟塘、提水养殖---市场交易、水产物流---淡水产品深加工,并带动有机稻米生产加工、里下河湿地公园、优质桑园蚕茧生产,把里下河生态农业片区建成省级一流的现代水产科技示范基地和优质稻米生产基地。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和网络型高效生态经济的转换,促进城市、乡村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基础。在发展农村经济目标方面,达到农村经济结构科学,产业发展协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生态环境目标方面,通过环境治理和保护,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在农业生产方面,达到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省列各项指标,把海安县里下河地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水乡。

(三)片区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物质和科技投入,着力进行生态农业示范总结与全面推广工作,在各项指标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长效管理,完善制度,并使95%的村能达到生态农业示范村的标准。围绕高标准的生态农业建设,并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逐步达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将海安县里下河的经济发展导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特色种植业

优质稻麦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高产优质无公害粮油食品生产基地和其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水稻、弱筋小麦二个无公害产品基地整体推进的要求,由各镇围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三个层面,结合各镇的特色产业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进度目标,推动里下河地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整体推进和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全面提高,增强生态农业区内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争取至2015年底生区内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基地占食用农产品基地面积90%以上。农业种植主要以稳定“水稻+麦子”、“水稻+油菜”两种植模式,通过稳定粮油面积,提高品种优势,延伸产品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要围绕产业的前延后伸,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建设。一是建设有机稻米生产加工项目。力争流转土地2000亩,并带动周边3000亩,进行有机稻米生产。年产有机稻谷2000吨,并投资建设有机大米加工厂,年生产有机大米1200吨,年产值2000万元。二是建设秸秆开发利用项目。海安里下河地区年种植水稻、小麦各20万亩,年产稻麦草秸秆达20多万吨,同时里下河有河岸500多公里,年产芦苇15万吨,秸秆资源丰富,力争引进客商合作投资或独资建设生物能厂或利用秸秆加工密度板和进行纸浆加工生产。

2.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秸秆养殖香菇、蘑菇,灵芝项目,培育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抓紧制定和指导食用菌生产、流通组织落实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生产的操作规程,破解蘑菇生产高峰与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矛盾,开发和引进新型食用菌品种生产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向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品种的多样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在南莫镇建立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200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

3.林业建设

围绕农田林网化率、村镇绿地率和森林覆盖率三项生态农业指标要求,见缝插木,绿化造林,打造里下河生态农业的绿色屏障。以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果木经济林和花卉苗木为重点,实现“四有”、“四化”。四有: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庭院果品化、工厂学校机关花园化。加快林权制度的改革。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等形式参与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业资产,发展成片造林,营造“人在林中走,船在水中行”水乡仙境。由各镇抓紧组织实施里下河圩堤产权制度改革,并按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在圩堤上种植泗洪大枣、蓝浆果等新的果树,实现里下河圩堤防护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4.规模养殖业

(1)水产养殖基地建设

目前里下河地区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个,面积达1.85万亩,水产品注册商标5个。近期充分利用里下河水产资源优势,变区域优势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四个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墩头镇仇湖渔场优质鱼苗繁育基地,充分发挥里下河河沟水质良好、水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大四大家鱼、河蟹种苗的投放量,再现“船过鱼跃水、秋到蟹爬坡”的里下河水景,打响野生河蟹的品牌,提高海安里下河渔业的知名度。一是按照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在稳定常规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的同时,以无公害水产品品牌为抓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的养殖。二是建立省级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年引进适宜本地大面积推广的优质新品种一个以上;省级集体水产示范场一个,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新建千亩优质吨产鱼池示范场一个,在养殖四大家鱼的基础上,套养青虾、鱖鱼、鲌鱼、黄鳝、泥鳅等,提高产品档次;各镇100亩以上的养殖户由水产站按规划区要求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服务,实施标准化生产。着力开展“倘洋”、“青墩”等无公害水产品品牌的宣传,向社会推介一批无公害水产品品牌。三是大力推进“稻田养殖”生态养殖技术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以“稻+鱼+蟹”模式为主,通过人为科学配置“时空”差,采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稻、鱼、蟹等共生的良好生态系统,在操作上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稻鱼共生,各得其所,达到“稻田养殖鱼促稻、粮食增长鱼丰收”的理想生态经济效益。

四是重点建设淡水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初步规划面积100亩,建设交易房、交易大棚及水产品检测中心等,建成集仓储、运输、销售为一体,年交易量可达5000吨,交易额5000万元的淡水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基地。

(2)蚕桑养殖基地建设

围绕建设“生态、精品、高效”蚕业的总体目标,建立标准化蚕桑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蚕业、扩大连片种植、推广桑园覆草,减少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精品蚕业示范基地建设,按照 “一村一品” 蚕桑特色村要求和 “万、千、百”蚕桑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要求,大力推广速成丰产桑园栽培、蚕种催青自动控制、小蚕智能饲育、五龄蚕条桑斜面育等蚕桑新技术,继续推进“县镇村组户五级联动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力争在里下河地区形成6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冬季桑园合理夹种技术指导,提高桑园利用率,增加桑园综合效益。通过夹种青菜、白菜、菠菜、大蒜、药芹等常规蔬菜及冬包菜、冬花菜等特色蔬菜,与加工企业或超市实现订单生产,提高桑园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大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利用桑园围栏养禽,利用桑枝条生产食用菌或木工板,利用桑叶桑椹生产绿色食品,利用蚕蛹蚕蛾生产保健食品,利用蚕沙提炼生产叶绿素、铜钠盐等,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增强里下河整体竞争能力

5.旅游业

采用青墩遗址所揭示的海安史前文明作为主要构景元素,构筑集中反映江海先民发达的稻作文化、狩猎方化、渔业文化,以及处于早期的易卦起源,将其代表性元素,如五等分园的运用、三角形的运用、干栏式的建筑、鹿角回旋镖等,将之与现代水网湿地景观进行有机融合与演绎,并纳入湿地景观游览与休闲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以湿地为基底、以青墩文化为典型代表的里下河文化为灵魂、以休闲为核心功能,集休闲、游憩、科普、观光、于一体的主题式旅游新空间,建设海安和南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区。同时,要加快推进由中绿集团投资15亿元、用地3000亩的“水韵里下河”项目的建设,保证项目早日建成达效。围绕营造“海安乡土文化的窗口”的目标,以塑造文化旅游形象为工作核心,借由动态与静态两种途径让游客通过各种活动或吸引物来感受或体验其中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强化旅游区的文化旅游,将当地的乡土气息充分地表现出来,让游客体验独特的里下河生活。

三、西南特色农业片区

该片区位于我县西南部,与如皋、泰兴、姜堰三市(县)交界,涉及雅周镇、孙庄镇、曲塘镇三镇,耕地面积21.28万亩。片区内雨量充沛,水网密布、土质松散,在设施栽培、花卉苗木、蚕桑、三黄鸡生态养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基本思路

根据西南片区农业的比较优势,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在确保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保有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特色,树立品牌,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我县农业基本实现“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

(二)规划目标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色,充分发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粮油、畜禽、蚕桑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力争把西南特色农业片区打造成苏中地区畜禽产品重点基地、花木集散重点、蚕桑生产重点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西南农业片区产业基本形成“三基地、一中心”的框架,形成“12个农业功能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农业功能区带动战略,实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建设三个农业产业基地、一个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六大农业产业和十二个农业功能区的特色农业片区。实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业面源污染大为减少,单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低于国家限制标准。农业科技贡献率争取达到60%以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沟通城乡的农产品市场网络。

(三)产业规划

根据当前西南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今后五年重点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畜禽产业、蚕桑产业、花卉苗木产业、小杂粮产业、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产业。

1.优质粮食产业

以提高效益为重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开发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和种粮效益。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机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肥水管理”专业化服务,创建粮食高产万亩示范区和千亩展示片。

(1)优质稻米种植区:积极开展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支持水稻生产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确保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得到稳定,建成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3个,水稻种植面积保持16万亩。

(2)弱筋小麦种植区:加强优质、高抗、高产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支持弱筋小麦生产实行适度规模化经营,确保弱筋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得到稳定,建设万亩示范区3个,弱筋小麦种植面积保持15万亩。

2.畜禽产业

以推进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为重点,着力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实施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加强品种培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基地。

(1)生猪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小区,配置消毒及防疫设备,实施粪便无害化治理,达到污染防治标准,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加强生猪屠宰及肉制品的加工外销,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培育名牌产品。到2015年,生猪存栏8万头,出栏5万头,新建(或扩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小区6个。

(2)家禽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家禽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小区,配置消毒及防疫设备,实施粪便无害化治理,达到污染防治标准,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大力发展三黄鸡生产,重点扶植规模养殖户,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建设,推行畜禽清洁生产。

3.蚕桑产业

抓住工业片区缩桑农业片区扩桑的机遇,坚持连片种养,大力推进蚕桑生产规模化建设,优化区域布局,稳定高产高效的桑园面积,形成西南农业片区蚕桑支柱产业的主导地位。坚持连片种养,大力推进蚕桑生产规模化建设,优化区域布局,稳定高产高效的桑园面积,建设千亩标准化桑园展示片10个。

4.花卉苗木产业

以良种引进、选育为重点,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布局,加快形成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品种)地方特色省级花卉苗木种苗基地,种植面积保持在1万亩以上,主要发展绿化观赏苗木和中高档盆花、盆景,新建设施栽培基地1个,力争建成花木高效经济作物区。

5.小杂粮产业

大力推进块茎类、四青作物规模种植,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大力推进块茎类、四青作物规模种植,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力争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力争建成农超对接紧密的小杂粮生产区。

6.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产业

(1)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以发展块茎类、四青作物、畜禽、银杏等加工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①优质粮食加工区:充分利用独特的生产弱筋小麦的生态优势,建设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1个,大力推进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化经营,通过招商引资吸纳面粉、优质饼干生产企业加盟,以“企业+农业部门+基地农户”订单模式组织实施,降低企业成本,延长弱筋小麦产业链。

②畜禽制品加工区:对原有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年屠宰达6万头以上的生猪加工能力。

③银杏加工区:在现有银杏林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万米银杏带和以银杏树、叶、果、粉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银杏产业园。

④块茎类作物加工区:大力发展雅周香芋、胡萝卜、马铃薯、黄大头山芋等地下块茎类农副产品,进一步增强接轨上海等大中城市市场能力,形成订单生产、企业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区,形成以曲雅河西片为主的占地5000亩的高沙土块茎类作物种植园。

(2)现代农业物流产业

以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为重点,抓住江海高速和新204、328国道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发展。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建设产地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加快形成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性批发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增强市场的集散辐射功能。发展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完成立足西南片区面向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布局,力争新建(或扩建)大中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农产品集散中心。

保障措施

三大农业片区的提出是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中央、省、市网易体育直播“三农”政策内涵,立足海安农业发展实际,作出的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重大决策和规划。三大农业片区的的顺利实施开发,事关我县现代化农业的率先实现,事关我县百姓的福祉。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县工业化持续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将快提升的“三同化”重要时期,规划发展好三大农业片区责任重大。

1.加强组织保障,精心实施产业布局规划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组织实施三大农业片区规划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的主要工作来抓,片区范围内各镇、村要以布局规划为依据,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的程序,各司其职、加强协调,组织好农业项目的建设。要把项目真正落实到地域空间上,明确具体的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和投资等。二要建立例会制度。建立三大农业片区工作每月例会制度,每月例会由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分管领导和县委农办、农委、水利局等部门、相关镇的主要负责人参加,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协调有关工作。县委农办负责组织推进和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相关镇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为推进三大农业片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三要加强督查考核。要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和专项考核制度,加强规划管理。落实专门部门负责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及时反馈规划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加强服务保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大大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服务,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建立农资监管制度,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各类农用物资有序供应。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建立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系统。坚持预防为主,抓好生物灾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控,加快建设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及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集交易、展示、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技术规程及加工储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与国际标准能接轨,涵盖生产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优化服务水平,提高三大农业片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3.加强科技保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一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要以我县实施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二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要以我县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程为契机,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确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要积极适用各种节约型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三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建设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土地深翻、机播、化肥深施、秸秆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技术。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4.加大政策保障,增强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

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完善现有各项支农政策、整合农业各类专业资金的基础上,实行项目优先立项,资金优先投入,政策优先落实的“三优先”政策,加大三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重点扶持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建设、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技术引进与集成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新产品开发与品牌创建等,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政策、资金上对三大农业片区给予重点倾斜扶持,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特色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三大农业的发展。一是着力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制订落实配套政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激发龙头企业投资潜能,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工商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在建立规模特色基地,深度加工农产品、形成品牌化经营效应上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发展。二是大力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农业。依托三大片区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组织开展产业招商、定向招商,在重点产业招商上取得新进展。三是努力争取“官资”支持农业。围绕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导向,强化项目资源整合,搞好项目规划、编制、包装和申报工作,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市各级财政支农资金。

5.加强体制保障,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营,建立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品牌经济”;并根据市场的需要,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和健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发展农业营销公司、农业经纪人组织等新经济组织,重点发展种养大户、加工企业、营销组织等共同组建的产销合作社;逐步规范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重点加强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范,使之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关系,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土地、水面的使用权流转,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全程配套服务和保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县将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布局,为项目农业建设为重要抓手,突出三大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特色,围绕农业科技支撑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围绕区域特色农业开发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围绕农业经营机制改革创新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力争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编制和实施好三大农业片区规划,对紧紧抓好战略新机遇,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