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直播

海安县“十二五”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规划
来源: 海安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1-11-12 累计次数: 字体:[ ]

为全面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海安县“十二五”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立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科技、文化、人才互为支撑,以创新性、知识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坚持经济转型与推进结构优化、集群提升、环境优化和开放发展相结合,突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关键技术引进、重点项目建设、产业链延伸为抓手,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一批旗舰型龙头企业,基本形成新兴产业规模化、装备制造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三大产业实现销售3000亿以上,利税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具体目标:

1、产业结构及规模。提升高新技术比重,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占规模工业比重逐年提高,到2015年,高新技术实现销售8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占规模工业比重36%。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新兴产业逐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提升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逐年提高2个百分点。

2、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促产业的提升,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保持全市第一,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50个,培育市级(含)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0家,实施产学研合作转化项目达150项,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

3、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省级以上品牌企业销售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到2015年,中国驰名商标达6个、中国名牌达1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达34个、省名牌达34个,南通市知名商标、名牌达100个。

4、大企业培育。以培育龙头企业来引领产业发展,着力形成一批以年销售50亿元企业为龙头、30亿元企业为骨干、10亿元企业为支撑、亿元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规模企业达1500家,销售超亿元企业260家以上,其中,销售10-30亿元26家,销售30-50亿元9家,销售超50-100亿元的企业6家,力争销售超100亿元企业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重点终端产品进入行业排名(全国)前10名的企业超20家,上市公司力争5家。

5、人才支撑。实施“525”人才工程,到2015年,引进250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25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250名高层次管理人才、25000名高校毕业生、25000名蓝领技能人才,力争把海安建成优秀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具有高品质人才环境的人才高地。

6、节能减排。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确保控制在0.5吨标准煤以内,实现工业年节能量确保6万吨标准煤,力争8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范围以内;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项目200项以上。建成1家国家级、5家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企业、2家低碳试点企业和50家县级节能星级企业,年耗能3000吨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完成能源审计和节能监测工作。

三、发展重点

1、优先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提高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先行区。

新能源(新光源):围绕国家及省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导向,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LED新光源、风力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推动高纯度多晶硅和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制造与产业化,建立健全LED新光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生物质能发电产业规模化,把海安建设成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欧贝黎太阳能电站、吉阳恒基、中联科伟达、卡姆丹克、浚丰太阳能等重大项目建设进程。瞄准先进地区,强化产业招商,着力引进新能源产业链提升项目,打造光伏、LED两大特色产业链条,规划建设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海峡两岸LED特色产业基地、海安光伏特色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400亿元。

新材料:重点依托鹰球集团、晨朗电子、万宝实业、中平神马等重点骨干企业,围绕现有的纳米永磁材料、高性能粉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开拓各类粉末冶金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和技术引进,加快电子信息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新材料的引进、研发、生产。加快建设稀土磁材、粉末冶金研发与产业化、高档电子级电解铜箔、高分子66切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为新材料板块实现倍增计划提供有力支撑。到2015年,打造成省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销售200亿元。

节能环保:抓住发展机遇,着力推进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的密切结合,着眼于市场需要,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强化产业招商和自主投入,努力构建齐全的环保装备产业链条,坚持以现有产业为主体,寻求合作以及自主投入,努力实现产业的前延后伸。重点依托天楹环保产业园、鹏飞除尘、新业机电环保、绿叶机械、龙洁环境工程等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垃圾秸秆焚烧及综合利用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大型除尘设备、油砂油页岩高效提油关键设备等项目的推进和建设,培育我县环保产业领军型企业。到2015年,目标打造成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基地,实现销售200亿元。

软件和服务外包:充分发挥启迪(海安)软件科技园的核心示范作用,吸纳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软件企业,形成辐射广阔的无形园区、信息产业带。依托义薄云天、壹择网络等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加快物联网建设。靠坚实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推动软件园建设,力争经过3-5年努力,把软件创业园建成我省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网络游戏开发与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等服务为主的软件产业基地,成为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基地。到2015年,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销售80亿元。

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组件、集成电路芯片、LCD等产品。到2015年,实现销售100亿元。

文化创意:着力发展动漫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现代传媒产业,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推进“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苏中动漫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到2015年,实现销售20亿元。

2、加快发展主导产业

紧紧围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扩规模、调结构、上能级”为抓手,以海安装备制造业完善集群化发展为目标,建成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输变电(智能电网):发挥已有的省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示范作用,促进输变电产业向智能化方向拓展。输变电产业加快开发目前市场上急需的尚属空白的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以及各类干式、箱式特种变压器,重点突破500KV以上交直流输变电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800KV以上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关键配套件和材料制造技术,以晓星集团、铭安电器、亚威变压器、西蒙集团为龙头,巩固中端产品市场,拓展高端产品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智能电网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发挥已有输变电产业优势,重点拓展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对外总承包领域,研制开发110kV及以上智能变电站系统,引进电力电子应用、电力电子核心器件、智能用户终端与能源管理系统技术,发展智能化超(特)高压变压器、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设备、输电导线等输变电设备。到2015年,力争培育5-7家智能电网行业企业,初步形成有竞争力的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实现销售150亿元。

建材机械:加快推进国家火炬计划大型水泥成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10000吨及以上水泥成套设备、新型制砖机械、砌块机械,扩大向化工、电力、矿山、煤炭、石油、冶金、环保等企业提供成套机械设备和服务的能力,积极开发适用于各类替代材料的制砖机、砌块机,促进产业向节能、环保、大型化、自动化、成套化方向发展。加快鹏飞大型冶金、矿山关键成套设备设计制造及产业化项目,海建大型水泥机械成套设备开发生产项目建设进程。提高鹏飞集团、海建股份等企业对外总承包能力,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在巩固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非洲、拉美市场,率先形成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实现销售150亿元。

锻压机械: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锻压机械制造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在产品性能上突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强化配套数控系统的攻关,争取用3年的时间做到数控配套系统的自我供给。重点发展数控剪折机床、数控卷板机械、数控锻造设备、数控钻床等产品,加快石化、钢铁、造船、汽车、矿山、制冷等领域机械锻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充分发挥省级锻压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公共平台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着力做大做强恒力重工、江海机床、瑞安特机械、威仕重型、百协锻锤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大江海数控剪、折机床生产基地,威仕高合金铸造等项目建设进程,实施差别化竞争,推进精密铸锻模产业园建设,着手打造国家级锻压类剪、切、卷、弯、旋压机械的制造中心。到2015年,实现销售150亿元,其中产品的数控化率达25%以上。

电梯:加快推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梯部件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挥申菱电器、海迅特雷卡、中尧特雷卡、新华胶带、威尔曼集团、江中机电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重点发展无齿轮曳引驱动电梯、变频门电机及控制系统、永磁同步电机、高精度光电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产品。继续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整机厂商的合作,在与他们进行配套的基础上向整机方向发展,加快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在关键零部件与功能部件的技术创新上实现与国内、国外整机发展同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进爱登堡、斯特朗等电梯整机项目建设进程。到2015年,实现销售150亿元。

汽车零部件:着力引进规模大、实力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优化我县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链结构,积极培育本县零部件生产企业,鼓励做大、做强、做优。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进行联合开发,积极研发各类新型产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创建自有品牌。重点依托耀华玻璃、鹰球集团、华威滤清器等龙头企业,抓好亚太轻合金、中机浦发、润通、上柴股份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和建设,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100亿元。

轨道交通:把握国家加大铁路及轨道交通投资的机遇,积极培育铁路及轨道交通配套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依托本地原有机械产业基础,以原材料密集型通用机械设备为突破口,积极拓展生产铁路及轨道交通配套设备及零部件,鼓励企业成为上海及全国大型铁路及轨道交通成套设备生产企业的配套商。在引进和生产关键性配套产品同时,研制和开发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产品,重点发展铁路铸造件、轨枕、弹条、道岔、斜接头夹板、岔蕊、行车压板、双孔压板、螺旋道钉、焊接式防爬器、电动扳道器、轨距块、轨道垫板、屏蔽门配套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等。做大做强海迅实业、万力机械、耀华玻璃等重点龙头企业,加快铁路器材配件产业园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轨道交通特色产业基地,实现销售100亿元。

农业机械:把握当前农机化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省级农机研发中心平台作用,围绕农机产品国家和省推广目录,依托普乐工具、万力集团、鑫港集团、广益机电等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加快研发园林微耕机械、高档植保机械、园林工具和特种收割机等新产品,推动农机产品从辅机配套向主机成套方向发展,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实现销售100亿元。

船舶配套:积极拓展生产船舶配套设备及零部件,鼓励企业成为国内外大型船舶成套设备生产企业的配套商,重点发展船用锻件、焊条、波纹管、防腐材料等配套产品,重点发展为造船企业配套的船用剪板机、卷板机、弯管机、校平机、坡割机以及大型液压工程成套设备等专业机械,加快小型游艇、特种海工船、船用柴油机监控仪限速部件的开发建设,延伸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销售100亿元。

3、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丝绸纺织产业要紧盯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改造,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打造丝绸、纺织、化纤三大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建成省高档丝织业特色产业基地、全国色织业产业基地、全国蚕桑新技术与丝绸产品研究开发基地。

丝绸业:大力发展丝绸后道整理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服饰品、复制品、高档真丝面料等产成品的比例,将原料优势就地转化成产品优势。要改进传统的真丝品种,主攻中高档服装面料,增加针织品种,发展装饰和保健产品。要重点解决提高面料水平的印染整理技术,注重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充分发挥鑫缘丝绸、华艺扎染、恒源丝绸等企业现有各类品牌优势,做成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鑫缘丝绸要充分发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作用,牵头做好全县丝绸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丝绸印花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一馆一中心”即中国丝绸文化博物馆、国家级桑蚕茧丝产业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平台作用。到2015年,实现销售200亿元。

纺织业: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竞争力,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扩大各种纤维原料的纯纺、不同混合比混纺品种,开发高支多组份纤维及功能性纤维。重点培植江苏联发集团、华强、双弘等龙头企业,使之做优做强,成为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有市场、有品牌、有信誉的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联发集团要重点打造“詹姆士”品牌,塑造品牌形象,加快全国连锁战略步伐,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快联发高档面料纺织染后整理及成衣、达基辅料、布拉达服饰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建设,做大纺织产业链。加大联发色织工业园建设力度,引导纺织业主入住,发挥园区公共载体平台作用,推进产业集聚,以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淘汰落后的产能,培育一批纺织业规模企业,促进我县纺织业改造升级和效益提升。到2015年,打造省级服装产业基地,全国色织业产业基地,实现销售500亿元。

化纤业:引导行业向高速、高效、短流程、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向新型化学纤维发展(如海岛复合纤维、PBO纤维、PTT纤维等)。加快应用一步纺、高速纺、复合纺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差别化、仿天然、功能性纤维。逐步拉长化纤行业产业链,向前配套发展聚酰胺切片生产线,以解决区域内锦纶原料供应的瓶颈,向后延伸发展经编织造业、高档化纤面料,将化纤长丝就地消化成成品。重点培育文凤化纤、中山合纤、通海线业、华伦化纤等龙头企业,鼓励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培育20亿元以上企业。积极推进常安纺织科技园项目进程,通过引进新技术项目,推进我县化纤产业升级。到2015年,打造省级化纤特色产业基地,实现销售300亿元。

四、工作措施

1、打造产业集聚载体。

一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东区西园”、曲塘、李堡四大片区建设和发展,促进新开工项目向四大工业片区集聚,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集聚发展。完善东区西园与各镇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机制,加强产业联系和基础设施配套,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规划建设特色园区。除已规划的装备制造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纺织产业园外,围绕全县产业定位和区域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引导和协调特色产业园区合理分布,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园区布局。以东区西园为主战场,以各镇特色产业园为梯队,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路径、营造发展优势。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分类向特色园区、产业园集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打响“海安制造”品牌。积极打造节能环保、光伏电力、建材机械、锻压机械等特色产业园,进一步增强产业吸附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加快发展科技创业园。以海安软件科技园、江苏华新高技术创业园为主体,发展壮大我县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海安软件科技园,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网游动漫、电子商务、IT教育、创意文化等产业。以江苏华新高技术创业园为基础,重点打造苏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力争通过5年左右发展,吸引并扶持发展20-30家新能源、新材料高科技项目,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化基地。

2、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一是大力开拓项目源。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重大项目源的储备与开发,主动对接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储备一批项目;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标准、新型业态、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打造配套完善的丝绸、纺织产业链,实现化纤业从数量型向技术、规模、效益型转变,内生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端人才或技术团队来海工作,攻克重大技术难题,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承接实施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产业振兴规划,及时修改完善全县产业升级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投向。鼓励企业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免征进口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等投资优惠政策,来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效益。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充分运用金融、土地、环保等杠杆,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产业。

三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每年编制重大工业项目年度计划,到2015年全县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00个。抓好在建90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吉阳恒基、浚丰太阳能、天楹环保、爱登堡电梯等17个10亿元以上项目,礼德铝业、通润汽车、圣懋控制等73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进程,确保按项目建设周期达产达效,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点。健全完善“县领导、县级机关、所属镇、项目单位”四方联动高效服务机制,注重过程控制,强化序时管理,建立健全月度集中开工和季度查评推进机制,着力推进全县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优化结构的带动作用。

3、培优扶强高成长企业

一是鼓励企业争先做强。突出用好现有资源推进兼并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巩固一批、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集团)群体。着力培育上市企业,按照“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常态保持25家左右的上市后备企业队伍,到2015年,力争完成上市企业5家;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建立海安县重点培育大企业库,各板块确定3-5家龙头企业分年度制定3-5年规模培育计划,采取“一企一策”,培育在全省、全国一流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骨干型企业,围绕新增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亿元企业行列,形成配套性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企业团队;着力培育微小企业,重点扶持产品科技含量高、年缴纳所得税增幅10%以上的种子型企业,鼓励年开票销售在20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追加投资、扩大销售,迅速晋级规模企业。

二是倡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县品牌建设工作领导组要补充完善实施意见,制定品牌战略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加大品牌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创建的运营技巧,逐渐形成品牌培育、扶持、认定、奖励等一系列机制。引导优势企业以创一流品牌、树一流业绩为理念,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品牌的创建、推广、创新和经营上狠下功夫,加大创牌进程,重点引导丝绸纺织产业品牌化,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积极鼓励拥有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产品,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效应,放大品牌效应。

三是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质监、总工会、工商联、行业商会等职能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分层次举办企业管理知识专题培训班,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定期召开管理现场推介会,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县内典型推广,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企业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企业搭建互相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4、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必将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渗透融合,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带动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二是健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结合我县实际,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园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实施主辅分离。重点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承接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工业设计研究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三是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引导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密切合作,优势互补,着力构建从产业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链。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解决我县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重点引导电梯设备制造产业向整机产业化、控制系统智能化、电机设备节能化发展;引导锻压机械向数控化、智能化、大型化、精密化方向发展;引导建材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引导纺织丝绸产业向材料功能化、生产绿色化发展。鼓励智能电网、高技术船舶配套产业建立专业科技孵化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共建行业专业研究院,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电梯检测、锻压机械、桑蚕茧丝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鼓励建材机械、纺织化纤、环保设备等优势产业建立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海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开展信息咨询、产品推介、成果发布、数据查询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2015年,突破16项关键重大技术,新增省级孵化器1家,新增孵化面积2万平方米,建成电梯设备制造、建材机械装备专业研究院。

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对自主研发产品专利申请保护力度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职务发明,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产学研合作“五个一工程”(100所高校院所,帮助100家企业,合作开发100个科技项目,引进100项科技成果,开发100个新产品),结合我县产业现状,采取按行业、分专业、小型化、多批次的方式,组织企业赴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兰州等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5、促进产业节能降耗

一是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同时,按照发展集群经济的要求,有序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是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以电力、化工、纺织、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每年启动实施20项节能改造、20项资源综合利用和10项清洁生产重点工程;以欧贝黎新能源、天楹赛特新光源、高效节能变配电设备、环保设备等为重点,不断扩大规模,加快开发升级,努力培育壮大我县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和创建一批示范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普遍推广和应用。

三是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认真抓好鑫缘茧丝绸国家级、海安工业园区省级乡镇生态工业园、文凤化纤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培育建设,每年组织10家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促进产业链生态化延伸及链接,推进秸杆工业化综合利用,建成5家秸杆固化、成型、气化生产企业,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化工、建材、钢铁等行业工艺、技术、设备淘汰更新工作,整顿、关闭一批高耗能、低效益的建材、化工企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节能环保服务,五年内推进50家以上企业完成节电合同能源管理和15家工业企业完成节煤合同能源管理。

6、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我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建立人才信息动态监测体系,以特色产业基地、创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落实人才智力引进政策,发挥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大县委、县政府《网易体育直播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宣传力度,全面打响“人才安居工程”、“财政资金为主体的项目扶持计划”和“525”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机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人才联络站点、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定期组织人才智力交流活动,每年组织用人单位赴外开展大型人才招聘活动不少于2次,并无偿为企业常年开展网络招聘服务;鼓励“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支持用人单位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外聘挂职、联合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灵活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鼓励社会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参与人才引进,对成功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中介机构实行奖励。

二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的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采取自办培训中心、与职业院校和中介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实施企业本级培训。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境内外人才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定期选送人才到基地参加培训。坚持以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研发机构和重要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建立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培养机制。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对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立项的出国(境)培训费用,由政府给予适当资助。深化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实施“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工程。

三是推动人才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推进人才向企业集聚,占领产业制高点。围绕“三个一批”,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研发人才,一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使人才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数量有明显增加,素质有显著提高。实现“四个转变”,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要从侧重机关、事业单位向突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主体转变,对象从传统人才向创新人才转变,目标从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高转变,工作运行机制从部门各自发挥作用向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整体合力转变。努力形成企业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新优势和企业自主开发新优势,企业人才创新要素集聚新优势和企业人才环境新优势。创新蓝领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方式,营造蓝领技能人才良好工作环境,启动并实施“企业在职职工技能培训工程”,研究制定出台职校企业联合办学、互培互助的财政扶持政策,培养造就与我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熟练蓝领技能人才。

四、机制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加快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领导组,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实施细则和明确任务分工,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并开展目标考核。

2、提供政策要素保障

一是调整政策扶持体系。研究制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优先鼓励支持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适当提高奖励标准。鼓励创建公共服务平台,特色产业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培育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鼓励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放大品牌效应,在全国同行业中争先进位。

二是构建高效金融服务体系。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灵活性,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使信贷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中长期项目贷款规模。进一步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抵押担保方式,积极办理存货、应收账款、股权等质押融资业务,加快推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和商业承兑汇票发展步伐,加强业务拓展。强化金融招商,做大地方金融蛋糕。继续大力引进县外银行、担保、创业投资等机构在海安设立分支机构。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规范推进我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扩大覆盖面。强化银企对接,搭建银企合作新平台,实现银企间实时对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企业项目推介活动,提高合作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鼓励企业通过引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形式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非银行企业债务融资等融资新方式,多渠道化解企业资金难题。

三是有效提供用地保障。通过内部挖潜,加大原有企业闲置用地利用率,严把审批关,对不符合规定的不得批准用地。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对全县已建设但未达投资强度的企业进行整改督查,进一步追加投资或招引新项目与之嫁接,扩大生产。积极向上争取点供计划,筛选出投资总额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或者不低于1亿美元的工业项目进行包装,保证重大、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切实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通过土地整理开发,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确保建设项目占补平衡,补充因建设项目用地而减少的耕地,破解土地瓶颈制约问题。

四是围绕产业规划电力布局。为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围绕产业空间布局,超前规划电力布局。不断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步伐,完善电网结构,优化电力调度和用电服务,全力推进重大电网建设项目建设,到2015年,新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3项, 扩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4项,增加主变容量1200兆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变电站9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1118.5兆伏安,不断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3、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充分发挥各产业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引导产业发展向规划预期的方向和目标配置资源,加快形成优质资源的集聚效应。

二是注重条块结合。各镇、相关部门要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按照各自职能和培育板块,建立条块结合工作推进机制,保证经济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行业商会建设,更好的发挥行业商会桥梁纽带、行业自律、自我协调发展的作用。

三是健全统计制度。制定产业统计制度,科学界定统计范围,建立和完善各大产业的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积极做好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全县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考核奖励。建立健全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强化对产业重大项目、特色园区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每年对产业转型升级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全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